2010年成立的中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
聯(lián)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(UNFCCC)締約方會議觀察員組織
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成員單位
全國先進社會組織、4A級基金會
  •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(qū)和平里東街18號
  • 8610 84239412
  • thjj#thjj.org
首頁 > 應對氣候變化 > 氣候動態(tài) > 正文

《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(2023)》正式發(fā)布:氣候系統(tǒng)多項指標均創(chuàng)新高!

媒體:國家氣候中心  作者:內(nèi)詳
專業(yè)號:林森
2023/7/8 19:13:51

2023年7月8日,中國氣象局在生態(tài)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正式向社會公眾發(fā)布《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(2023)》。

為滿足綠色低碳發(fā)展的時代需求,積極踐行生態(tài)文明理念,科學認識與把握氣候變化規(guī)律,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工作,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組織編制了《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(2023)》,以翔實的科學數(shù)據(jù)客觀地反映了中國、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新事實、新趨勢?!端{皮書》顯示:氣候系統(tǒng)變暖趨勢仍在持續(xù);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(qū)和影響顯著區(qū),2022年,中國夏季平均氣溫、沿海海平面高度、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末端退縮距離、多年凍土區(qū)活動層厚度等氣候變化指標創(chuàng)下新高。

圖片

圖片

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(xù)。中國氣象局全球表面溫度數(shù)據(jù)集分析表明,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(yè)化前水平(1850~1900年平均值)高出1.13℃,為1850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六高值;2015~2022年是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個年份。最近10年(2013~2022年)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(yè)化前水平高出1.14℃,較2011~2020年平均值高0.05℃。2022年,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(本報告使用1981~2010年氣候基準期)偏高1.0℃,是1901年以來第二暖年份。

圖片

1850~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距平

(相對于1850~1900年平均值)

圖片

1901~2022年亞洲陸地表面年平均氣溫距平

中國升溫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,極端高溫事件頻發(fā)趨強。1901~2022年,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,平均每10年升高0.16 ℃,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平。2022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.92℃,為20世紀初以來的三個最暖年份之一。1961~2022年,中國極端高溫事件發(fā)生頻次呈顯著增加趨勢,2022年中國共發(fā)生極端高溫事件3501站日,極端高溫事件頻次為1961年以來最多; 其中,重慶北碚(45.0℃)和江津(44.7℃)、湖北竹山(44.6℃)等共計366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。

圖片

1901~2022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距平

圖片

1961~2022年中國極端高溫事件頻次

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,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。1961~2022年,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,平均每10年增加0.8%。降水變化區(qū)域差異明顯,青藏地區(qū)平均年降水量呈顯著增多趨勢,平均每10年增加9.4 mm;西南地區(qū)平均年降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,平均每10年減少9.6 mm。1961~2022年,中國極端日降水量事件頻次呈增加趨勢,平均每10年增多18站日;中國年累計暴雨(日降水量≥50 mm)站日數(shù)呈增加趨勢,平均每10年增加4.2%。

圖片

1961~2022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距平

圖片

1961~2022年中國年累計暴雨站日數(shù)

中國氣候風險指數(shù)呈升高趨勢。1961~2022年,中國氣候風險指數(shù)呈升高趨勢;2022年,高溫和干旱風險指數(shù)均為1961年以來的最高值。

圖片

1961~2022年中國氣候風險指數(shù)變化

圖片

全球海洋變暖顯著加速,海洋熱含量再創(chuàng)新高。1958~2022年,全球海洋熱含量(上層2000米)呈顯著增加趨勢,且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洋變暖顯著加速。2022年,全球海洋熱含量再創(chuàng)新高,比歷史第二高年份(2021年)高出1.1×10^22焦耳。

圖片

2022年全球海表溫度距平分布

圖片

1958~2022年全球海洋熱含量(上層2000米)距平變化

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續(xù)上升,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。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(xù)上升趨勢,202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到有衛(wèi)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。1980~2022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,上升速率為3.5毫米/年;1993~2022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4.0毫米/年,高于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(3.4毫米/年)。2022年,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~2011年平均值高94毫米,為1980年以來最高。

圖片

1980~202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距平

(相對于1993~2011年平均值)

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,青海湖水位連續(xù)18年回升。2022年,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較常年值偏少5.4%;長江、西南諸河和西北諸河流域分別較常年值偏少12.6%、11.2%和13.7%,其中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1961年以來第五少;遼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。1961~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顯著下降趨勢,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(xù)18年回升,2022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.57米,已明顯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。

圖片

1961~2022年中國地表水資源量距平

圖片

1961~2022年青海湖水位變化

圖片

全球冰川消融加速,處于物質(zhì)高虧損狀態(tài)。1960~2022年,全球冰川整體處于消融退縮狀態(tài),1985年以來冰川消融加速。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、阿爾泰山區(qū)木斯島冰川、祁連山區(qū)老虎溝12號冰川、長江源區(qū)小冬克瑪?shù)妆ê蜋M斷山區(qū)白水河1號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; 2022年,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物質(zhì)平衡量為–1251 毫米水當量,是有連續(xù)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,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和老虎溝12號冰川末端退縮距離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。

圖片

1960~2022年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

物質(zhì)平衡(柱形圖)

和累積物質(zhì)平衡(曲線,相對于1960年)變化

圖片

2008~2022年橫斷山區(qū)玉龍雪山白水河1號冰川

物質(zhì)平衡(柱形圖)

和累積物質(zhì)平衡(曲線,相對于2008年)變化

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退化趨勢明顯。1981~2022年,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(qū)活動層厚度呈顯著增加趨勢,平均每10年增厚19.9厘米;2022年多年凍土區(qū)平均活動層厚度為256厘米,是有連續(xù)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。2004~2022年,活動層底部(多年凍土上限)溫度呈顯著的上升趨勢,綜合分析表明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呈現(xiàn)明顯的退化趨勢。

圖片

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(qū)活動層厚度

和活動層底部溫度變化

北極海冰范圍呈顯著減小趨勢,南極海冰范圍創(chuàng)新低。1979~2022年,北極海冰范圍呈一致的下降趨勢,3月和9月海冰范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.5%和12.3%。南極海冰范圍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;1979~2015年,南極海冰范圍波動上升,2016年以來海冰范圍以偏小為主。2022年2月,南極海冰范圍較常年偏小27.9%,為有衛(wèi)星觀測記錄以來最小值。

圖片

1979~2022年北極9月海冰范圍變化

圖片

1979~2022年南極2月海冰范圍變化

圖片

中國植被覆蓋整體穩(wěn)定增加,呈現(xiàn)持續(xù)變綠趨勢。2000~2022年,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(shù)(NDVI)呈顯著的上升趨勢,2022年中國平均NDVI為0.379,較2011~2020年平均值上升8.7%,是2000年以來的第二高值。

圖片

2000~2022年衛(wèi)星遙感(EOS/MODIS)

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(shù)

中國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趨勢。1963~2022年,北京站玉蘭、沈陽站刺槐、合肥站垂柳、桂林站楓香樹和西安站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均呈提前趨勢,平均每10年分別提前3.3天、1.5天、2.4天、2.8天和2.8天。各站代表性植物落葉期始期變化年際波動較大,2022年,沈陽站刺槐落葉期始期較常年值偏晚20天,為1963年以來第二晚。

圖片

1963~2022年中國不同地區(qū)代表性植物展葉期始期變化

中國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后增加趨勢。1973~2000年,中國紅樹林面積減小,其中廣東、香港和澳門紅樹林面積減少最為明顯;2000~2022年,中國紅樹林總面積穩(wěn)步增加,至2022年已達到240平方公里,基本恢復至1980年水平,其中廣東、香港和澳門紅樹林總面積基本恢復至1990年水平。

圖片

中國紅樹林主要分布省

(自治區(qū)、特別行政區(qū))的面積變化

圖片

太陽活動進入第25活動周的快速上升階段。2022年,太陽黑子相對數(shù)年平均值為83.0±34.8,明顯高于2021年(29.6±27.5)和2020年(8.8±14.2),略高于第24活動周同期水平(2011年太陽黑子相對數(shù)80.8±42.5)。

圖片

1750~2022年太陽黑子相對數(shù)年平均值變化

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。2021年,全球大氣平均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分別為415.7±0.2ppm、1908±2.0ppb和334.5±0.1ppb,均達到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。1990~2021年,中國青海瓦里關大氣本底站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;2021年,瓦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達到:417.0±0.2ppm、1965±0.6ppb和335.1±0.1ppb,與北半球平均濃度大體相當,均略高于2021年全球平均值。

圖片

1990~2021年中國青海瓦里關

和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全球大氣本底站

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變化

圖片

1990~2021年中國青海瓦里關

和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全球大氣本底站

大氣二氧化碳濃度

及其碳穩(wěn)定同位素比值月平均值變化

中國氣溶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,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。2004~2014年,北京上甸子、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(qū)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(AOD)年平均值波動增加;之后,均呈波動降低趨勢。2022年,上甸子站和臨安站可見光波段(中心波長440 nm)氣溶膠光學厚度平均值為0.32±0.32和0.40±0.24,較2021年均略微降低;黑龍江龍鳳山區(qū)域大氣本底站氣溶膠光學厚度平均值為0.33±0.38,較2021年略有升高。

圖片

2004~2022年北京上甸子、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

區(qū)域大氣本底站觀測到的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

致謝

藍皮書編制過程中,自然資源部、水利部、中國科學院等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,在此一并致謝!

圖片

本報告審圖號:GS京(2023)1342號

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(2023)引用方式:

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,2023.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(2023).北京:科學出版社

CMA Climate Change Centre, 2023. Blue Book o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(2023). Beijing: Science Press

閱讀 1453
版權聲明:
1.依據(jù)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轉(zhuǎn)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(wǎng)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
2.本網(wǎng)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(wǎng)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
  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
  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
  網(wǎng)絡地址:www.arkoo.com
3.本網(wǎng)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(jù)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